小瓢蟲農場採訪

原作者:黃淥

編修:胡耿逢

小瓢蟲有機農場位於台中東勢鎮,地處大甲溪東岸,雨量充沛,氣候溫和,過去是一片依山傍水的柑橘果園,一九九三年,正值壯年的巫建旺先生,因為認識到農藥對人體與土地的毒害,毅然將父親經營三十多年的果園轉做有機菜園,成為台灣第一個取得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MOA)有機認證的農場。成立之初,農場就種植了多種蔬菜,並且用「會員制」的方式將有機蔬菜送到消費者手上。

巫建旺回憶說:「當時台灣的有機農場很少,有機通路也很少,消費者很難找得到有機農場買菜,好不容易找到了,消費者一定會親自到農場確認栽培方式,而他也必定要求消費者,先到農場由他詳細解說栽培方式,有信任基礎了再買也不遲。因此,自然而然形成獨特的「會員制」。當時來自全台各地的消費者向小瓢蟲農場購買蔬菜,巫建旺除了親自開小發財車配送台中地區的顧客,還必須依賴貨運業者配送外縣市的顧客。當時貨運業者還沒有宅配到府的服務,外縣市的顧客必須到貨運業者的理貨站才能取貨呢!」

二〇〇〇年,經過八年戮力改善土壤與環境生態,使得作物生產及農場營運日趨穩定,時任東勢愛鄉協進會的工作人員吳子鈺開始為小瓢蟲農場進行文字記錄。從二〇〇〇年三月起,至二〇〇一年七月,為期約一年多的記錄工作,留下了珍貴的文學紀實報導「一畝淨土,還諸天地 - 一段小瓢蟲農場的有機種植歷程」。該文於兩千零二年五月連載於台灣日報副刊,並獲得第三屆中縣文學獎報導文學類得獎作品。

二〇一二年四月一七日,巫建旺接任台中市有機農業發展協會第一屆理事長。

二〇一四年,巫建旺的兩個兒子巫居垣與巫居訓先後返鄉歸農,延續有機耕作之餘,次子巫居訓更運用農場中豐富的自然資源,發展食農教育課程與深度導覽。

二〇一五年,時任台中市有機農業發展協會第二屆理事長的巫建旺,與總幹事許晉田,及顧問張隆仁博士三人開始密集接觸BD農耕,經過一段時間摸索,肯定BD農耕是值得台灣有機農夫來實踐,遂帶領協會的有機農夫進行一系列BD農耕的學習與實踐。小瓢蟲農場、晉福田香料農莊、湖丘有機農場、銘雄堂有機農場、振東柑園、一吉米農場等等多個有機農場正式邁入實踐BD農耕的行列。

二〇一七年,宜蘭人智學基金會的孫承萱小姐在台中東勢石圍牆酒庄及小瓢蟲農場安排了美國BD農耕協會Mr. Harald Hoven 的BD農耕課程,讓大家學習到BD農耕的真諦及堆肥與配方的製作,以及正確使用方法,同時開始配方植物的認識與種植。

 

繽紛豐富的農場

走進小瓢蟲有機農場,迎面可見枝繁葉密、樹齡約三百五十歲的芒果樹,一畦一畦的菜圃沿山而建,巫家的磚紅祖厝則位在山坡的較高處。面積約一甲的土地上,分別栽種紅蘿蔔、高麗菜、南瓜、冬瓜、秋葵、青江菜、莧菜、白菜等作物;或萌芽、或展葉、或開花、或結實,繞行農場一週,便可看儘各種作物不同生長階段的風貌。多樣的作物,除了讓農場產品「蔬菜箱」的內容物種類豐富,也讓前來參訪、導覽的遊客有更加充實的體驗。

有機種植的農場內,有許多不使用藥物、但可以防治蟲害、促進作物健康生長的小祕訣:首先,為了從源頭控管植株的品質,小瓢蟲有機農場內設有育苗區,絕大多數的菜苗都是自行育成,溫室裡的培養土種植各色菜苗,播種後約需要歷時兩週方可移入田區,自行育苗除了節省購買菜苗的成本,更有充分的時間讓菜苗的根系發育完整,同時也可以視天候與作物的狀況,彈性地控制栽種菜苗的時間。另一方面,為了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會在同區菜園內種植兩種作物,比如夏季時節在田區一半種植甜菠菜,另一半種植十字花科蔬菜,巫居訓說明,愛吃十字花科的害蟲多半不愛吃甜波菜,反之亦然,因此透過「間作」的栽種方式,若害蟲發現菜園裡著這些美食,只會吃掉一半自己喜歡吃的作物,至少會有一半的作物得以倖存,生存率比較高。另外,透過種植的密度,也可以來控制植物的高度。比方說,單株的秋葵會不斷抽高,但是若將四株秋葵種在一起,會彼此牽制高度,秋葵便會維持在最適合採收的高度。

認識作物的原貌

小瓢蟲有機農場目前不定期舉辦園區導覽,也與學校合作,推廣食農教育。巫居訓說明,現在的消費者與農田的距離相當遙遠,有些小朋友甚至不知道作物的生長環境與外觀,因此對他來說,食農教育最重要的是認識作物的原貌。從如何栽種、怎麼抓蟲,認識田間的生物與生態系,接著也讓參與者體驗作物採收、包裝的流程,了解超市販售一包一包的菜,如何被包裝、產品標簽上面要有什麼資訊?如何印製包裝貼紙?活動的最後,也會一起料理食物,完整體驗從產地到餐桌,食物的旅程。

巫居訓認為,當代消費者習慣購買外觀漂亮且規格化的蔬菜,為了讓賣相漂漂亮亮,農民把所有醜的、老的、規格外的蔬菜都淘汰,只留下漂亮的作物,造成作物的浪費,透過食農教育,希望可以讓消費者接受蔬菜原有的面貌,了解蔬菜上的坑洞和痕跡,是園區內生態留下的自然的印記。目前小瓢蟲有機農場所出產的蔬菜,保有作物天然的面貌,也儘量減少包材的使用,避免浪費資源。事實上,愛物惜福的精神,也體現在客家傳統文化中食物的加工與保存工法。巫居訓的母親詹彩如,常年經營石圍牆酒莊餐廳,燒得一手道地客家菜,她分享,過去客庄婦女為了保存食物,多半會把葉菜腌漬起來,製成福菜、梅乾菜等加工品,目前餐廳內供應的「高麗菜乾湯」最初是使用自家種植的高麗菜外層較不美觀的葉片,經日曬、鹽漬、發酵後製成高麗菜乾,讓這些原本被剝除後就要被丟棄的葉片可以妥善使用,化為鮮甜可口的料理。

有機農法的後盾

台灣的農地普遍面積小而零碎,巫居訓認為,讓土地永續運用、提升作物品質與價格的有機農法,應是目前台灣農業發展的趨勢。為了應對目前工資上漲與農村普遍缺工的困境,返鄉之後,巫居訓做的主要改變是整地,將農地拓整得較寬闊平坦,把路拉寬,以利機械化與導覽活動的進行。另一方面,田區內的種植方式也逐漸朝「生機互動農法」(Bio-Dynamic Agriculture,簡稱BD農法)的方向前進,善待土地,同時也提升作物的品質。然而BD農法重視對養地,在栽種完一期作物後,會接著栽種綠肥,藉以地力的維護,因此一年原本可以採收四次的作物,因為與綠肥輪作,可能只剩下兩次的收成,造成產量的減少,因此巫居訓認為,農場若想要轉型,需要多角化經營,用更多元的方式支撐農場的營運。

事實上,隨著全球氣候變異,病蟲害發生的頻率增加,也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巫居訓坦誠,自己返鄉歸農的這兩三年來,並沒有賺到什麼錢,若想要同時推進BD農法、推動農場的轉型,需要更堅強的經濟後盾支援。在園區內舉辦各類導覽活動,除了拉近消費者與產品、產地間的距離,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提供農場經濟上的支援。目前舉辦的導覽、體驗活動會酌量收取費用,截至目前,農場的導覽已累積了上千人次,逐步提升了農場的附加價值。他認為,隨著台灣食安意識抬頭,有機農產品也越來越多,經營出自家農場的特色非常重要,他期待小瓢蟲有機農場可以不斷累積經驗,未來可以跟更多農民交流分享。

 

小瓢蟲農場操作BD農耕

圖說,駕駛曳引機使用深耕犁,將土地抓開約60-70公分深,增加土壤透氣性。

 

圖說,製作BD堆肥,採用牛糞、稻草、鮮草、玉米心等等資材堆疊成長方形,加入BD配方,經過幾個月的轉化成為BD堆肥。

圖說,示範BD配方攪拌,BD牛糞牛角配方,須在水桶中攪拌一個小時,在黃昏前用人工加壓噴灑汽噴灑BD配方。

 

圖說,種植多樣化的綠肥,有豆科,也有禾本科,綠肥經過兩個月成長,快開花前際將之粉碎翻入土壤。

 

圖說,綠肥經過兩個月成長,快開花前際,用粉碎式割草機將之粉碎翻入土壤。

 

圖說,使用BD農法照顧的土壤,可以看見植物根系較茂密,土壤形成團粒結構,表示土壤更健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