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的農場》誕生故事

承人智學教育基金會慨允轉載
人類文明進入西元2017年。距離人智學教育基金會與《明日的農場》相遇已近一年。回首初識此書時,對從農、歸鄉有著浪漫想像,也已搬遷到農村卻無暇、無知於實際從農的我來說,直覺使我雙眼發亮。原始翻譯團隊是一群娘子軍,憑著熱情,希望引介「社群支持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簡稱CSA)的經典長銷著作給台灣讀者。聽說她們沒有出版社的奧援,而基金會出版小組的工作正好剛要起步。經由李心儀老師居中介紹,加上張純淑執行長的大力支持,這一切皆是為了明日的健康環境、土地與人!感謝原文出版者美國生機互動協會(Biodynamic Association,簡稱BD協會)的支持,三方很快談妥授權移轉等細節。

倒轉十年,2007年是這顆種子要落在台灣的關鍵時刻。此書的翻譯團隊發起人吳比娜小姐,當時正在美國留學,某次偶然的機會裡,在農場遇見本書作者之一──崔葛•果戎。一席演講聽下來,起心動念譯介此書。回想這個中譯本誕生的故事,她說:「我一定是感受到了什麼!」我想,應該是老天爺感應到什麼了吧!醖釀這個美好的理念與華文讀者相遇的時刻成熟!

再往前十年,1997年,本書英文原版面世。九個座落美國東西兩岸的社區農場、社群支持農場或生機互動農場,在全球化、自由市場、經濟利益至上的主流氛圍裡,默然、誠懇、堅毅、懷抱理想地辛勤耕耘,他們照顧土地也關懷人群的需要,以人類的智慧體解、配合大自然的韻律,以人類的勞動反哺生養萬物的大地,以人類的合作互助經營豐富美好的社群生活。《明日的農場》一書以生動的故事呈現這些農場的奮鬥、農夫們的掙扎,也提供理論面向的剖析,以及如何開始CSA的教戰守則。

二十年,足以讓幼孩茁壯成人、一所學校由步履蹣跚到蔚然成林、景氣循環走過波峰和谷底,而檜木只能生長六公分,冰川卻顯著退縮、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二十年的世界變化、大自然對人類行為的調適、生態的變遷、宇宙和人類意識的進化……,可以發生很多事,但其實並不是一段很長的時間。

抬眼望向下一個二十年、再一個二十年……,我們還有多少石油、天然氣可以燃燒人類的慾火?還有多少富含營養的表土、清淨無染的淡水可以滋潤人類的靈命?我們入口果腹的食糧還有多少是大自然創造、基因未改的真食物?與我們共活的人群會是相互關懷、彼此支持還是以利相爭、疏淡冷漠?

此時閱讀《明日的農場》一書,無論是介紹BD農法或CSA的經營理念,並不因為成書於二十年前而減損其價值。大地土壤、日月星辰、動植物的交互影響等是自然恒常的韻律,也是農業裡的重要元素;社會裡不同職業的人們如何互取所需、相互支持彼此的生活、如何創造健康的社群等,則是人類歷史演進中綿長悠遠的核心關懷。對於自然韻律的認識、關於在生活中隨順照料大地的智慧,以至於人群互動中的自由平等博愛,我們距離理想還很遙遠,因此,我們仍然需要像《明日的農場》這樣的書。

人智學教育基金會以二十年的時間開創出公辦民營的慈心華德福高中,以教育為核心,拓展觸角到人智醫學與療癒、生機互動農業、人智學書籍翻譯與出版等。接續《明日的農場》之後,將會有橫跨人智學各領域的出版計劃,從教育和自我成長出發,朝向深化社會意識、藝術美感、生態環境整合觀點的社群營造。

翻譯團隊裡的吳比娜、戴君玲、曾瓊畿、鄭鈺琳分別住在不同城市、不同國家,過去數年在各自原有的生活、工作中擠出時間,澆灌這個共同投注熱情的領域;人智學會亞洲代表Hans Mulder老師與在台灣BD農業、有機農業耕耘多年的張幼功先生、蕭志強先生的推薦序為本書增添本土風味;基金會的伙伴洪明香、孫承萱大力協助編輯、印務、行銷的工作;特約編輯、前心靈工坊主編周旻君小姐及美術設計楊雅棠老師以多年的出版經驗,引領生澀的我們跨入出版實務的大觀園;太平洋彼端的本書作者之一史蒂夫•麥克費登特別為中文版寫了序言,而崔葛•果戎夫婦、原書封面的藝術創作家Alice Auer、美國BD協會的Rebecca都在中譯版孕育的過程中給予大力協助--眾人、多地、橫跨二十年的合作、促成,本書中文版的面世也足可稱之為社群協力的成果。

《明日的農場》中文版接生完畢,未來的開展還需要宇宙、陽光、雨水、和風的幫助,土壤裡的微生物、農場裡的昆蟲動物、堆肥、配方的滋養也不可少,無論閱讀著本文的你或妳是農夫、地主、消費者、中間商、教育者、美食家或其他身份,都可以來為台灣的明日農場和社群協力事業貢獻一分心力——一個溫暖的意念就是一道陽光、購買一份友善生態的農產品就是一道甘霖、穿梭和連結在人群之間就像花叢中協助授粉的蝴蝶和蜜蜂、耐心照料受傷的土地就是最好的生機配方。畢竟,農業是人類生存在地球上的根,農業活動一方面餵養人類,另一方面也療癒大地,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延伸閱讀 — 明日的農場新書介紹